浅谈第三方医疗资产管理领域的创业发展和未来(二)
中国公立医院体制下的资产设备管理制度和国内监管部门的法规息息相关,而监管部门的法规健全和改革方向很大程度上会参考欧美先进国家业已成熟的法律法规,这也为中国第三方医疗资产管理的创业和发展创造了契机。
国务院发布的650号令《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者提出医疗器械的使用要求。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方法》在650号令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对医疗器械使用的质量监督管理要求,要求使用单位宜“配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人员,建立覆盖质量管理全过程的使用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又明确了使用单位可以要求医疗厂家提供维护维修任务,“也可以委托有条件和能力的维修服务机构进行医疗器械维护维修”,第一次明确了第三方售后服务的合法性,但何为“有条件和能力”没有进一步说明;以及上一篇提到要求的要求厂家放开对于售后服务技术和备件的垄断。
这份纲领性文件明确把原来灰色地带的第三方售后服务业务合理合法化了,但在很多细节上大面积留白。未来的第三方医疗售后服务究竟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发展壮大,满足医院客户的市场需求?似乎有很多疑问,但笔者认为监管部门这么规定也有一定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应该留给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来指明方向,在平衡供需关系的同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爱玛客,美国最大的医院资产管理第三方公司
国内的第三方售后服务几乎都是从影像产品开始起步,早期的高利润吸引了很多厂家工程技术人员或者看到商机的厂家销售人员或者销售代理商加入外部创业。而他们的发展路线泾渭分明,销售创业者会把售后服务看成是产品销售的外延,会从厂家的区域服务外包授权开始入手,取得厂家的正式授权后开展业务,目前国内排名靠前的大第三方售后服务公司基本都是以这种创业模式起步,从1个厂家产品售后代理到多个厂家产品售后代理,作为厂家高端服务模式的一个必要补充。工程师创业者更愿意把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备件渠道与手上掌握固有的医院客户关系关联,在局部区域创业开展业务。一般来说,他们会掌握一些成熟的中低端产品的售后技术,业务模式机动灵活,目前国内区域性的中、小第三方售后服务公司大多以这种创业模式起家。
Vavex(瓦里安影像)推出了64排CT的替代球管
反观美国市场,由于第三方公司人工成本和厂家的人工成本几乎接近,备件渠道和价格又是透明的,几乎很少听说售后代理商这个概念。厂家和第三方的差异是服务一个品牌还是多个品牌,甚至相互渗透,只要有盈利空间存在。美国市场上也有一些掌握特殊技能的技术第三方个体经营者存在,笔者记得有一次在美国酒店的固定班车上巧遇几个美国Biomed工程师,一路攀谈;他们提到过某个维修技师,CT球管修得特别好,可惜这个老头去世了,马萨诸塞州的球管维修的渠道也一度中断了。
Ivan, 美国技工,我办公室门口的邻居
在上一篇分析医院自己管理医疗设备的一些痛点,在最近几年逐渐被有识之士所关注并开始谋划布局。最早打算开拓资产服务市场的是国际品牌医疗器械厂家,因为他们在欧美国家有类似的业务,同时国内的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建的三甲医院院长也愿意尝试更加规范的医疗器械售后服务外包。但500强企业在法律法规、内部合规和质量管理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在尝试新业务方面决策比较慢;在当时国内法规不完善的大背景下,对于其他品牌的医疗器械尤其是竞争对手的设备售后服务方面往往投鼠忌器,不敢真正放手去发展多品牌医疗售后服务业务。Aramark、Sodexho这类国际服务托管公司虽然在国际上有很多成功案例和更丰富的管理经验,此刻反而作壁上观,可能在等待中国市场成熟上轨道之后再进入,风险小推广的速度更快。
真正的创业机会反而落在国内第三方医疗售后服务公司身上,他们更敢于去实践并承担医院的资产管理业务中的风险。笔者认为具体有两种实践方法,一种是在原有医院的影像电子类医疗设备售后维保的基础增加更多服务内容,如产品分工保和备件询价比较,另一种更有开拓意义,在一些售后技术力量薄弱的二级甚至社区级卫生院开始着手发展设备托管业务,借助这几年国家对于乡镇社区卫生院大力扶持和增加设备的良好契机,这类使用单位的医疗设备使用率低,对服务的期望比较低,让医院资产管理的实践成为可能。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指挥管理中心
CFDA18号令的发布给这些第三方医疗资产管理的创业公司打了一针强心剂,同时更多的强力竞争对手对这一块新业务予以关注并跃跃欲试,风险投资方也开始对市场规模和发展进行评估,各路人马都在摩拳擦掌,期待在未来的岁月里逐鹿中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