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管理出路到底在何方
在公立医院,有一个科室的负责人是可以轮转的,护士长可以当,财务人员可以当,信息处的人也可以当。懂行的人读到这里已经有了答案,就是这个科室,游走于行政、后勤与医技之间,在外包与自我之间彷徨、纠结。
看起来,医院设备科责任重大,但其身份和地位却远远不能与之匹配。长期以来,设备科人员只给人留下采购员和维修工的印象。
实际上,设备科的现状只是观察医院设备管理的一个窗口。问题要放到更大的层面上去讨论。作为医院管理内容之一的设备管理和作为学科发展的医学工程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困局?
这样具有鼓动性质的声音在逻辑和理论上完美无缺,听起来激奋人心,但众所周知,实际情况是设备管理已经沦为医院管理中最为边缘和薄弱的角落之一。
与医疗质量和安全息息相关的设备管理何至于此?对整个行业、对患者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医学工程何以发展,何去何从?一系列问题早已浮出水面,关键是行业如何认识,又如何应对。
多年来,作为规模快速扩张的必要支撑,公立医院竞相购置医疗设备,开启了一轮设备竞赛,大量设备涌入医院所带来的管理难题日渐凸显。
审计抽查923台乙类设备中,有350台设备购置前缺乏对经济、社会及科研效益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充分论证,占比37.92%;511家公立医院中有474家均未建立单机核算体系,无法实现绩效核算考核预期目标。
医院对此并非无动于衷,实际上医院普遍制定了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章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落实。医院设备科并不认为管理无效,他们只是隐晦性地指出了一些问题。
南京市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技师徐磊认为,医院设备科人员长期处于被动维修状态,没有设备巡视意识,没有到场测试设备性能意识,造成与临床科室的脱节。
记者采访的大多数医院相关人员承认这些问题大量存在。“质控非常重要,这谁都知道,但有能力做的医院并不多。这几年医院才开始慢慢关注生命支持类设备的质控。”胡峻说。
设备科可以直面质控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并不认为那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伤害。他们往往这样回答:“没有听说这样的案例”,“没有人做过统计”,“还不至于那么严重”。但曹德森的一项研究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相比以前,医院自己的维修实力已经大幅下降。”石云说,10至15年前,老一辈工程师愿意钻研,维修水平很强,可以把很多有问题的设备修理好。今天的工程师连基本的建档管理都做不好,还谈什么维修。
一名医院设备科工程师在网上吐槽,2000年以前,所有雾化器是医院工程师自己动手维修的,80%的监护仪是通过维修电路元器件或更换电路板修复的。像CT这样的大型设备,很多故障也是工程师自己动手修的。
医院往往愿意花大价钱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可对于设备在管理和维修过程中所花的小钱又抱着能省则省的心理。于是越来越多的医院把设备维修和保养交给了价格相对便宜的第三方。
第三方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倒逼原厂家降低维修费用。但第三方服务公司发展本身层次不齐,有的形成了规模,有一定技术力量,有的还在摸索中,技术能力和资源还有所欠缺。
胡峻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安医大二附院曾尝试把内镜托管给第三方维修,但第三方存在很多问题,逐利性太强,最后只能终止合作。“他们使用旧的配件
有设备科长担心,由于医院自身人员力量薄弱,对第三方的检测和维修结果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估,“别人怎么说就怎么说”,这会导致医院失去设备维修的话语权,也会给第三方留下提供劣质服务的空间。
自身维修能力孱弱、大型设备维修昂贵、第三方公司水平良莠不齐共同构成了医院设备维修的大场景和大环境,维修难题显而易见,而要寻求解决之道就需要搞清楚背后的深层矛盾。
“检测设备很贵,要说服领导有难度。我们做的只是呼吸机和监护仪等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设备,其他设备只是泛泛地做一些。”胡峻坦言。
相比医院临床科室,设备科工程师参加的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工程师抱怨医院不给培训机会,“根本不考虑医疗维修人员”。
人员不足是设备科面临的另一大挑战。一般的三甲医院,管理资产数以亿计的医疗设备的设备科通常只有十几个人,还不都是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多数人员是电子、计算机、财务、护理、药学等出身。
李斌对《中国医院院长》直言,即使目前设备科人员增加一倍也不能满足医院实际需求。301医院医学保障部超过惊人的100人,可在曹德森看来,“这么多资源做起来仍然捉襟见肘”。
“在设备科待了20年,工作太繁琐了,维修保养是一方面,管理也是大文章,一个人忙着应付检查、验证、监测、建档、购买设备等,天天焦头烂额。”一位设备科工程师说。
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特长得不到发挥、没有成就感、待遇和技术职称评定不平衡,有更高追求的工程技术人员结束自己的技术生涯,投身于商贸活动或行政。这致使医院很难建设起一支长期稳定的技术队伍。
从管理到质控、维修,再到设备科发展,所有症结高度关联,互成因果,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和系统场景。但问题的关键是,造成如此现状的根源是什么?
人们很轻易地就把矛头指向了医院管理者。事实也的确如此——医院管理者的认识和观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院设备管理的方面和高度。“关键看院长重视不重视,院长不给你配备人员,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金东说。
从经济学角度讲,设备管理是幕后工作,不直接产生效益,反而要砸钱进去院,长从心底就有排斥。从李斌的观察来看,现在普遍的现象是,院长重视,医院设备管理就能得到支持,换了院长,觉得这个科可有可无,慢慢地就
地处云南省的永平县人民医院设备科共有3人,院长苏光彩向《中国医院院长》直言,医院一线医生的引进需求远比医工科的急迫,“你说院长会作何选择”?
金东指出,目前政府部门根据床位数配备医生、护士的人员编制,却没有根据床位数、医疗设备数配备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编制,这显然是不合适的。相比编制,更值得关注的是医工人才的短缺。
苏光彩也提到,当地卫生监督所检测能力薄弱,根本检测不出设备的毛病。他举例说,医院有一台彩超,卫生监督所检测前还好使,检测后图像就不行了,最后只能叫厂家来修。
“计量检测只是过过关而已,没有起到计量检测应该起到的作用。质控谁来做、怎么做还是一个应该探讨的问题。”胡峻说。
李斌表示,上海在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成立了18个质控中心,对质控做一些专业性的工作,但目前还处在检查、督查、规范阶段。“比较薄弱,很多措施没有落实。”
苏光彩说得明白,县级医院招聘和培养维修人员非常困难,养一两个工程师解决不了问题。使用设备管理系统后,维修成本比原来大幅降低,原来出问题后设备科不能第一时间知道和报修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
目前,三甲医院大型设备基本都选择原厂服务,把不太重要的设备交给第三方。但为了压价,三甲医院会选择用第三方制衡原厂,有了第三方作为筹码,医院就有了让原厂降价的武器。
国产设备能提供超过进口厂商标准的服务,且在价格上远远低于进口厂商。这无疑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医院设备管理产生积极意义。
在石云看来,医学工程师在未来应该做临床医学工程转化,做医疗设备的迭代更新,对接医生和厂家,助力厂家通过临床研发生产医疗器械、改进医疗器械。“这是未来最重要的职能,这个地位谁也替代不了。”
金东预言,未来医生会变成科研工作者,他们的职责是教会机器,让其通过人工智能诊断、大数据、图像识别、自我学习技术完成疾病治疗活动。而这些都属于临床工程范畴。这些场景会在未来10年发生。
他提醒医院管理者要看清形势,把握未来,现在再不重视临床工程,相当于国家不重视科技部。当临床工程跟最前沿的技术嫁接起来,医院就会快速发展,就会走到前面。